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過地平線,日喀則市桑珠孜區人民法院的門楣上,法徽閃耀。
在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法治的溫度與民族團結的深情,正通過一群司法工作者的日常實踐悄然交融。
邊瓊是桑珠孜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她接手的一起分家析產糾紛案件中,原告洛某與被告楊某(原告養女)吵得不可開交,一度鬧著要分家別過。
本著“調解一個案件、重拾一份親情”的初衷,邊瓊接手了此案。了解案情后,她多次深入原、被告所在地,與當地干部群眾溝通了解實情,得知案件是因這對養父女輕信外人謠言而起。
調解環節,因兩人誤會太深,效果甚微。邊瓊多次登門,以拉家常的方式,傾聽心聲,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信任,并提供心理慰藉。最終,在邊瓊的堅持和努力下,原本對簿公堂的一家人達成和解,重歸于好。
“家事無小事,家安則國安。只有將民族團結理念融入日常、落到實處,才能推動民族團結工作不斷走深走實。”邊瓊說。
桑珠孜區人民法院三級法官雷昊,在日喀則工作生活多年。他處理的一起離婚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均為藏族同胞。
調解階段,始終無法與被告取得聯系。雷昊經多方打聽,得知被告因放牧暫住于牧場。
被告的臨時住所在山上,當地人上去都要歇好幾次腳。考慮到雷昊因長期在高原工作身體狀況不佳,一旁的法官助理勸他在山腳下等。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辦案子既要用真情與溫暖,更要身體力行,這樣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傳遞司法溫度。”雷昊說罷,便帶隊直接奔向當事人在山上的臨時住所。
雷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帶著“糌粑味”的話語,詮釋了“家庭和為貴”的重要性。雙方當事人也冷靜下來,同意調解。
記錄在卷宗里的溫暖,在桑珠孜區人民法院還有很多,就像那枚永不褪色的法徽,既鐫刻著公平正義,也映照著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法院是漢、藏、回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們有著對法律的執著和尊重,有著對當事人的熱情和關懷……還有著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故事。”桑珠孜區人民法院四級法官助理扎西白珍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守的不只是法律底線,更是民族團結的生命線。”
近年來,桑珠孜區人民法院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踐行于法院工作的各環節、各方面。法官們把法徽揣在心里,把群眾放在心上,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能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讓各族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心里發芽。
桑珠孜區人民法院的實踐表明,用每一次公正審判化解矛盾,用每一次貼心服務溫暖人心,就能為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成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