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九月的雪域高原,秋陽燦爛,清風送爽。
在拉薩市城關區策門林社區的阿珠倉大院,藏、漢、回等各族群眾往來無間。藏族大哥邊巴端著剛出爐的包子,笑著敲響漢族鄰居王海的家門;回族商戶張龍見藏族小朋友放學路過,順手遞上剛做好的特色小吃……
阿珠倉大院的鄰里溫情,正是我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生動縮影。
如今,全區7個地(市)全部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市),30個縣(區、市)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市)、54家單位躋身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8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在雪域高原共同譜寫著民族團結的時代華章。
凝心鑄魂 筑牢民族團結思想根基
凝聚思想共識,方能筑牢民族團結的深厚根基。我區始終以典型引領、理論研究、文化浸潤為抓手,用心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能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我心懷感恩、倍加珍惜。今后要繼續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教他們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那曲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次仁拉姆捧著榮譽證書,話語堅定有力。
近年來,我區堅持每五年開展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評選推薦,目前全區已有154個集體、204名個人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稱號,一個個可親可信可敬的民族團結典型不斷涌現,學模范、當模范的氛圍遍布雪域高原。
與此同時,我區著力搭建優質研究平臺,構建起多層次研究體系。首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成功舉辦;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5家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先后落地。多方力量協同發力,催生出一批豐碩的研究成果:300萬字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梳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脈絡;《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門巴族卷、珞巴族卷》留存特色文化史料;切熱遺址、瑪不錯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等考古成果,有力實證中華民族同根同源。
文化的浸潤與語言的互通,讓民族團結共識融入日常煙火。西藏博物館、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等地標性場館,成為各族群眾觸摸歷史、感知文化認同的“打卡地”;全區74個縣(區、市)實現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文化廣場、文化公園全覆蓋,138處紅色文化遺存和革命遺址、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歷史遺存掛牌立碑,家門口的“文化空間”滋養著民族團結的種子。
我區率先在民族地區實現中小學國家統編教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教材全覆蓋,一場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培訓、演講比賽火熱開展。如今,全區普通話普及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語言讓各族群眾的心貼得更近。
交融共進 激活民族團結蓬勃活力
在雪域高原,民族團結不僅是深植人心的精神共識,更是融入日常交往的溫暖實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誼正以多元姿態蓬勃綻放。
青少年是民族團結的生力軍,在交往交流中播撒友誼的種子。“這次研學不僅讓我了解了廣府文化,也讓廣州的小朋友了解了我們藏族文化,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來自林芝波密少先隊研學團的嘉央頓珠在“石榴籽一家親 穗波少先隊員手拉手”冬令營研學交流活動中收獲滿滿。
近三年來,我區持續推動青少年交往交流活動,累計組織1.5萬余名各族青少年參加“同心營”“石榴籽一家親”等活動,7.2萬名各族少年兒童與區外伙伴結成“手拉手”對子,1000余名少先隊員參與“紅領巾尋訪”研學活動,青春的力量讓民族團結的傳承充滿活力。
作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憑借獨特的紅色資源、壯美的江景和濃郁的藏地風情,成為進藏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文化旅游的天然紐帶,讓民族團結的情誼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自然流淌。如今,我區正以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為核心,推動邊境、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各族群眾在賞風景、學歷史、品文化的過程中加深了解、增進共識,凝聚起同心向前的合力。
雙向發力架起的交流橋梁,讓民族團結的情誼愈發深厚。我區持續擦亮“高原紅石榴”少數民族參觀團品牌,每年組織民族團結模范示范代表、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基層農牧民群眾代表赴區外考察學習,親眼見證祖國發展脈動,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此外,我區充分發揮對口援藏優勢,一批批援藏干部帶著資源與技術來到高原,與各族群眾一起共解發展難題、共享幸福生活,讓“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識深植于心。
改善民生 厚植民族團結堅實根基
在拉薩八廓街,藏、漢、回、門巴等20多個民族的居民生活在100多個大院里,孩童在巷弄里追逐嬉戲,老人圍坐檐下話家常,其樂融融的場景,讓這座千年古城成為各民族文化交融、情感相通的“活樣本”。
民族團結的根基,植根于民生福祉的沃土。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成為民族團結最堅實的支撐。
近年來,我區始終以民生保障為抓手,在城鎮規劃、社區建設、基礎設施完善中聚焦各族群眾需求,用心破解流動人口就業落戶、就醫就學、住房租賃等急難愁盼問題。每年選樹20個民族和諧街道(社區)典型、評選100個“最美民族團結家庭”,推動各民族群眾在日常相處中拉近距離、厚植情誼。
把群眾“身邊事”當作“心頭事”,一件件貼心的民生實事,傳遞著黨和政府的關懷,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紅利。我區在全國率先建立15年公費教育和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每年常態化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對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及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農牧民群眾白內障等進行集中救治;適配高原的新型炊具產品,解決傳統炊具的安全隱患與功能短板,讓各族群眾生活更舒心。
邊境穩,家國安。我區聚焦邊境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推進邊境黨建紅色長廊工程,讓邊境群眾腰包漸鼓、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攜手守護神圣國土、共建幸福家園。
從日常相處的和諧融洽,到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從思想共識的凝聚升華,到民生福祉的普惠共享,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團結,早已融入山川大地與煙火日常。各族群眾以心交心、以情暖情,以同心同行的堅定力量,讓民族團結的底色愈發鮮亮。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在新時代共同書寫著同心筑夢與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